大宋之龙气初起

2017-06-12 10:35 点击数: 来源:淮南日报
【字体:

——“赵匡胤困南唐”解围第二天记事

历史演进的规律,真是盛极必衰。大唐盛世,亦概莫能外。

隋朝确立的科举制,首开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之先河。唐朝沿袭。因此,一个人要想进入体制内,在唐朝,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科举考试。盐商之子儒生黄巢,就是一个立志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人。

但命运偏偏不给黄巢机会。他屡试不第。最后一次落榜后,极度失落的黄巢,在京城长安街头买醉,咬破手指,在一面白墙上写下了著名诗篇《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罢,愤然离开长安。

公元880年,已经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的黄巢,攻破唐都长安,自立国号大齐,当上了皇帝。

中国历史上可圈可点为数不多的强盛帝国唐,由此进入四分五裂、藩镇割据时期。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乱世之南唐

看来皇帝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乱世末路,想当皇帝的心谁都会有。儒生黄巢也有。你不是让我不第吗,那我干脆造反,自己当皇帝算了。黄巢当皇帝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割据时期。

公开资料显示,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南方的统一。

我们单独来聊聊南唐。南唐这个国家,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最盛时幅员35州,人口500万。都城在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寿州,当然也就是今天的寿县,是当时南唐的第二大城市,因为北有淮河、八公山作为天险屏障,遂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当时南唐和后周混战的战略前哨。寿州城如果丢失,后周军队则饮马长江,取南唐都城金陵易如反掌。

相对于五代十国中众多国家而言,史书对于南唐这个短命国家,其实着墨属于很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盖有两个方面因素。其一,在混战连年、民不聊生的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民众的生活还算不错。其二,也是众所周知的因素,后主李煜的词。这两大历史性贡献中,前者的功劳主要归于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值得一提的是中主李璟,他不仅词写的好,把国家治理也不错。到了后主李煜,他一心一意研究填词,整日风花雪夜,寻欢作乐,把国家政务抛在一边。最后被北宋所俘获,郁郁寡欢中死去。作为“花间派”的代表人物,后主李煜的词风,以被俘为分界线,开始转向写实,内容也体现出忧国忧民。当皇帝时不珍惜,沦为阶下囚才知道当皇帝的美好。可惜,一切皆晚了。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是最晚被北宋所灭的国家。从后周算起,南唐和北宋的恩怨从未解开过。

“南唐之困”解围第二天

“赵匡胤困南唐”,在淮凤寿民间流传着多种版本的附会。这些民间演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本地土著对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雄才大略的推崇和人格魅力的敬仰。尽管这些附会,在时间的推算上与历史真实相去甚远,但仍然无法抹去土著百姓对于宋太祖赵匡胤人格魅力的一致认同。

洞悉五代十国历史的人们,其实是知道的,赵匡胤在担任后周大将期间,就已经多次征伐过南唐,那时,虎踞中原的后周已经初步具备统一南方十国的基础;及至赵匡胤创立北宋之后,只是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因此,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可能是,赵匡胤身陷南唐重镇寿州重围的那一次的时间,应当是在他担任后周大将期间,而不是他已经当了北宋皇帝之时。因为道理很简单,作为皇帝,他没有理由御驾亲征来攻打南唐的一个城市寿州,要打也应选择去打南唐的都城金陵,这才符合基本规律。

还有另外一个基本事实,也有必要梳理清楚。那就是,谁困谁?所谓“赵匡胤困南唐”,到底是赵匡胤把寿州围困了,还是赵匡胤被南唐困在了寿州?历史的真实,当然是后者了。

把这些事实和史实厘清之后,我们重点来讲后来影响了赵匡胤治国思想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在赵匡胤被困寿州解围后的第二天。

第二天一大早,天气很好,大将赵匡胤的心情也很好。于是,赵大将军的手开始痒痒起来,决定去城外的树林里打鸟。

每个人都有爱好,赵匡胤也不例外。只不过,他的个人爱好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他的爱好是,用弹弓打鸟。

“啪啪啪”,弹无虚发,鸟儿落地。正在赵大将军玩得兴高采烈之时,一名谋士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将军,您不能再打鸟了!”谋士一把夺过赵大将军手中的弹弓,很武断地告诫他。

“你刚才说什么了?”一名区区军中谋士,竟然敢用这样的语气和自己讲话,而且还阻拦自己打鸟,年轻气盛的赵大将军十分恼怒,“你把刚才的话再重复一遍!”

出乎赵大将军意料,这位谋士丝毫没有畏惧之色,清晰地重复了一遍:“将军,您不能再打鸟了!”

这下真惹恼了赵匡胤。他抽出了佩刀,感觉不合适;又挥起了马鞭,感觉也不合适;恰好有几个砍柴的樵夫在那里围观看热闹,他一把抢过樵夫手中的斧头,用斧头柄向谋士砸去,击中了谋士的嘴巴,谋士的门牙一下子被敲掉三颗!

看着满嘴流血的谋士,赵匡胤一下子冷静了下来。赶紧返回军营,安排给谋士医治。忍着疼痛的谋士,给赵匡胤讲了一番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将军,您是一军之主,刚刚才从唐军重围中突出来,您难道忘记寿州的百姓是拿什么慰劳您的吗?白面、猪油做成的饼子!您被困寿州三年,连野菜、树皮都吃光了,您应当知道白面、猪油何等金贵啊!这说明了寿州的百姓信任您、爱戴您。而您呢,刚刚解围,您就迫不及待去打鸟,一传十十传百,寿州百姓怎么看您?天下的百姓怎么看您?再说了,军务重要还是打鸟重要?您怎么分不清轻重缓急呢?还有,我劝您不要打鸟,您却失去理智,用斧柄敲掉了我三颗门牙。心胸气量如此狭小,听不进不同意见。将军,您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您是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如此心胸气量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并追随呢?

赵匡胤羞愧不已。于是,他当着全军将士的面,郑重而真诚地向那位谋士道歉,并给予了重奖。

他还从此立下一条规矩:谋士可以直接进帐向他谏言,可以对他的一切行为进行监督。

寿州之困解围三年之后,赵匡胤采纳了军中谋士的计策,假借辽国入侵,征得后周皇帝同意,率倾国兵马北上,在开封的陈桥发动兵变,称帝,建立宋。

五代自此结束,赵匡胤带领着北宋开启了统一南方十国的宏伟征路。

太祖之治国“三项规定”

赵匡胤称帝之后,扫平南方十国,建立起了统一的疆域广阔的帝国。继汉唐之后,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三个强盛时期。

宋太祖登基之初,就在祖庙中建一密室,立碑一块。并规定,新帝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进入密室,学习领会碑文内容,并仅皇帝一人掌握,不得外泄。而陪同新皇进入祖庙密室的人,严格限制为一名太监,且不得识字。

祖庙密室里石碑所刻内容,成为北宋国家机密。

直到1126年“靖康之难”,金兵攻陷北宋都城开封。金军统帅进入宋家皇室祖庙,怀着疑惑和好奇的心理,打开了那间密室。密室内,空空如也,仅立石碑一块,上面刻着三句话。用白话文翻译出来,这三句话分别是:不增加百姓赋税;不杀士大夫;保全柴世子孙。

体恤民情、轻徭薄赋;重视教育、尊崇知识分子。前两条都好理解。保全柴世子孙,难以理解的是这第三条。

后周一共传三帝,太祖郭威,世宗柴荣(郭威的皇后柴皇后的侄子,郭威的养子),恭帝柴宗训(柴荣的儿子)。赵匡胤为外戚,也就是柴皇后的直系亲戚。他发动陈桥兵变时,废恭帝,灭后周,立宋。从心理感情来说,赵匡胤和被废的恭帝其实是有亲情血脉的。一方面是亲情血脉的牵连,一方面是对自己取而代之的愧疚的牵绊,最终促使他把“保全柴世子孙”作为传国的三项规定之一。

按照常理,赵匡胤的皇位从柴氏手中夺得,他应当对柴氏严加防范,甚至斩草除根才对。然而,他却立下国规,要求保全柴氏子孙。在两宋延续的321年间,相较于前两条国规,“保全柴世子孙”这条规定被执行的最为彻底。这是何等宏阔的胸襟和气量!

这就不难理解,大家看《水浒传》中的那个柴进,柴大官人的,位列梁山108条好汉第10位,究竟是何等的风光了。大哥宋江对他礼让三分不说,那些好汉皆开口闭口言必称柴大官人。因为,这个柴进,是柴皇后的直系后裔。梁山好汉被集体招安后,柴进被授予横海军沧州都统制,后辞官回乡,终老。他是108条好汉中寥寥几位得以善终的好汉。他如不终老,南宋官府是不敢杀他的。因为他姓柴。

北宋,共历9帝,168年。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鼎盛时期,人口1.26亿。

今天,我们试图寻找太祖赵匡胤困南唐的遗踪,拨开历史的迷雾,扒开历史的浮土,还原历史的本真,讲述历史的故事,为那一页令人神往的历史写下浅薄的注脚。

我们仰视着大宋的荣光。



作者:沈国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