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山”变身农民游园

2018-03-28 09:39 点击数: 来源:淮南日报
【字体:

“以前这里就是一座‘垃圾山’,砖头、瓦块堆得跟小山似的,塑料袋、废纸满天飞,臭气熏天。垃圾清理后,现在这里大变样了,干干净净的,空气好多了,和城里的游园差不多。”近日,记者来到八公山区杨家地村采访,几位村民感慨地说。

2017年,我市通过实施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项目,有14座这样的农村“垃圾山”华丽变身为农民游园。

近年来,城乡垃圾乱排乱放、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现象多发,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形成“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严重影响了乡村人居环境,严重影响水体和土壤环境,严重影响当地附近居民身体健康。据了解,像杨家地村垃圾堆放点大家口语称为的“垃圾山”,正规的叫法是非正规垃圾堆放点。

2017年,我市启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项整治”,针对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彻底解决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有序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确定市城管局为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的牵头单位,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市城管局迅速响应,主动作为,建立调度推进工作机制,实行挂图作战,加大工作督查和现场指导调度,确保全过程整治工作规范有序推进。根据“市级统筹、区县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市城管局组织对城乡结合部、环境敏感区、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以及河流(湖泊)和水利枢纽管理等4个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离田农业生产废弃物等5类垃圾进行全面的拉网式排查,共发现全市现有29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堆体规模约1607500立方米,基本为农村垃圾长期乱堆乱放或原为农村日常指定倾倒场地及采煤塌陷区,由于当时科学技术落后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很多堆放点没有采取防渗污染控制措施。有一些垃圾堆放点,在相关的标准出台之后,建设也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

为切实抓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寻求科学、环保、安全的整治技术,市城管局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远赴北京三家专业公司考察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技术,学习北京市治理存量垃圾的先进经验。相关公司实地赴我市29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现场踏勘,确定体量和成分结构,逐个提出整治方案、估算资金投入、整治后场地用途等,为全面开展整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10月,市城管局采取先易后难的治理方式,公开招标采购具备治理能力和技术的大型国有企业,先行开展14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项目。整治采取了异地搬迁和原地封场两种工艺,并根据《安徽省非正规生化垃圾堆放点整治技术指引》的要求严格实施,通过明确责任落实、保障资金投入、引入专业队伍等举措,仅用两个月时间的紧张工作,当年完成全部整治工作。原来垃圾乱放、乱飞的各个垃圾堆放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个垃圾堆放点采取“搬迁处理”,分别进行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置,处理率达到100%,彻底消除了垃圾堆体产生持续污染的可能;其余9个垃圾堆放点采用“原地规范整治”,采取防渗漏、填埋气导排及处理、压实覆盖、覆土绿化等工程技术措施,将环境污染降至最低。目前,项目已经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现场验收,并对采取的治理方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作者: 张鹏 汤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