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开 >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号: 003051081/201711-50395 信息分类:
内容分类: 综合政务,中年,公民,TXT,中文,通知 发文日期: 2017-10-20
发布机构: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17-10-20
生效时间: 2017-10-20 09:53:07 废止时间: 五年
称: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印发淮南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建设方案的通知
号: 淮府办秘〔2017〕205号 词: 网上 政务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印发淮南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建设方案的通知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淮南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建设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10月18日       

 

 

 

 

 

 


淮南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国办函〔2016〕108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印发安徽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建设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17〕162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我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现制定以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为目标,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为手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资源整合,优化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简化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促进网上政务服务运行规范、程序严密、过程透明、结果公开、监督有力,切实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和便捷性,为推进政府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目标任务

2017年底前,建成市级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省、市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实现部门自建政务服务业务系统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政务服务事项做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形成政务服务“一张网”。2018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市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市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政务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形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群众办事满意度显著提升。

政务服务标准化。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标准化、审查工作细则标准化、考核评估指标标准化、实名用户标准化、线上线下支付标准化等,让企业和群众享受规范、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精准化。按照公众和企业办事需求,群众“点餐”与政府“端菜”相结合,将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要素和审查工作细则流程相融合,删繁化简,去重除冗,减条件、减材料、减环节,实现政务服务精准供给,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政务服务便捷化。以用户为中心,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和流程,提供个性化政务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理。创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务服务办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创新办事质量控制和服务效果评估,大幅提高政务服务的在线化、个性化、智能化水平。

政务服务平台化。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着力破解“信息孤岛”,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县(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促进实体办事大厅规范化建设,公众和企业办事网上直办、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政务服务协同化。运用互联网思维,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务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过程中,推动政务服务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作。开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借助社会资源和智力,加快政务服务方式、方法、手段迭代创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

(三)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全市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统一标准,预留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已有系统和资源,盘活存量资源,查缺补漏,避免重复建设,推动政务服务平台整合,促进条块联通,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互认共享、多方利用。

问题导向、简便易用。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出发,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大幅压缩办理时限,发挥政务服务中心体系优势,坚持实体大厅服务与网上服务并重,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供渠道多样、简便易用的政务服务。

协同发展、整体推进。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实现跨县区、跨层级、跨部门整体推进,做好制度衔接,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

开放创新、共建共享。鼓励先行先试,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渠道,开放服务资源,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政府、公众、企业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政务服务新格局。

二、总体架构

(一)主要内容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主要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等功能,主要由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四部分构成。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为自然人、法人提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入口。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是承担政务服务管理职能的机构(以下简称政务服务管理机构)进行政务服务事项管理、运行管理、监督考核等工作的平台,是政务服务门户信息的来源,是业务办理系统接入的通道。

业务办理系统: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进行内部审批的专业系统,分为国务院部门业务办理系统、省级政府统建业务办理系统及其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市级统建业务办理系统及其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合并。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支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平台,包括集中汇聚的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信息库、社会信用等业务信息库和共享利用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以及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的支撑系统。

(二)层级体系

建设市级政务服务平台,与省级平台之间通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进行资源目录注册、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监督考核、统计分析等,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直办、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县(区)不再建设本级平台。如图2-1所示:


图2-1 与省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层级关系

(三)平台架构

平台整体架构依托电子政务外网,以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为核心,以整合政务服务数据,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为支撑,结合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证照互认等关键技术,将平台架构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用户服务层、标准规范与管理制度、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如图2-2所示:

图2-2 淮南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架构图

基础设施层。包括网络、服务器、安全等硬件基础设施,依托政务云平台进行集约化部署建设。网络方面,政务服务的预审、受理、审批、决定等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政务服务的咨询、预约、申报、反馈等依托互联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设。

数据资源层。基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数据交换,整合汇聚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以及政务服务事项、办件信息等业务信息和社会信用、公共资源交易等专题信息,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构成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

应用支撑层。包括CA和电子印章、工作流引擎、电子表单、搜索服务、消息服务等各种通用组件服务,也包括用户管理及认证、支付平台和物流平台等中间支撑系统。

业务应用层。包括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业务办理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管理、运行管理、监督考核、电子证照管理等功能。

用户服务层。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包括用户注册、事项发布、事项申请、办理互动、办件查询、服务评价等,自然人和法人可通过PC电脑、移动终端、实体大厅、自助服务终端、呼叫热线等多种渠道访问。

标准规范与管理制度。包括行政审批等政务服务事项网上运行的业务规范,政务服务平台技术规范,以及管理规章制度等内容。

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包括安全组织、安全策略、安全技术和运维保障体系。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核心系统按照不低于三级防护要求建设和防护。

(四)建设方式

按照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分级建设市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如图2-3所示:

图2-3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式示意图

 

充分依托淮南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市级政务服务平台,提供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的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功能。建设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联通省级平台,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时实现市级平台与本级部门业务系统的衔接与整合,提供市级范围内基础数据共享共用。

市直部门没有业务系统的统一使用市级平台,有业务系统或已开展网上政务服务的,要做好与市级平台的对接工作。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实现与市级平台对接和数据交换。市级平台满足市本级、县(区)、乡()的政务服务需求,县以下不再单独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统一政务服务门户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为公众提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入口,公开发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公众提供场景式在线办事导航,为注册用户提供专属的办事数据存储和应用空间,提供清单公开、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网上预约、网上申请、网上查询、咨询投诉等相关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与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应在服务引导、同源数据发布层次上进行充分互联、集成。

1.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

遵循“同级网上政务服务只能由1个门户提供服务”原则,各级政务部门不再建设本部门的政务服务门户,其门户网站中的政务服务事项须链接到本级政务服务门户。各县(区)、乡()统一使用市级政务服务门户。

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集中发布和展示政府部门政务服务信息。各级各部门的政务服务信息,应统一汇聚到本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项业务办理中的受理、过程和结果信息,应统一发布到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并实现同源发布。各部门也可反向链接相关信息,扩大信息公开渠道。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实现与政府门户网站数据对接和前端整合。政府门户网站是总门户,用户通过点击“网上服务”栏目进入政府门户网站二级主题导航页面,通过导航页面的主题分类或搜索找到自己需要办理的服务事项,进入政务服务门户三级页面,该页面是政务服务门户提供的办事服务页面,再次点击办事指南或在线办理即可实现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

2.微门户

建设政务服务微门户,实现全市各级各部门移动平台中应用、服务、数据的汇聚,实现政务移动应用与政务服务微门户的整合,集成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功能,对接各类服务资源,形成个性化服务渠道,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

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移动APP平台,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提供移动APP构建和访问服务。将事项发布、办件查询、表单预填、预约、咨询投诉、服务评价、支付缴费、结果查询等服务集成到移动端,拓展公众访问渠道,将便民服务落到实处。互联网政务服务移动APP可集成第三方服务公众号,如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公众号等。

市级政务服务APP平台,其主要栏目和技术规范要和省政务服务APP统一,其页面风格应具有地方特色,同时要求以H5页面或接口方式接入省政务服务APP。县(区)原则上使用市级汇聚平台。如图3-1所示:

图3-1 政务服务APP建设模式示意图

 

(二)建设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政务服务管理包括事项管理、运行管理、电子监察、电子证照管理等基础功能和并联审批拓展功能。按照省级平台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建设市级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务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在线申报和统一受理、审核、审批、办结、收费、取件等全流程电子化流转,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向村级延伸。各县(区)使用市级统建的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与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对接,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事项等静态信息,通过数据接口实现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单向推送;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动态信息(申请信息、预约信息、咨询信息等),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与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的双向交互。政务服务管理平台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与本级业务办理系统的双向交互。

1.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

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是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电子监察管理的基础。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务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事项库管理,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和事项动态更新管理功能。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乡(镇)分级负责政务服务事项信息的管理和动态更新。

政务服务事项实行统一编码管理,规范事项名称、条件、材料、流程、时限等,做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政府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将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公开、办理、运行的全部信息梳理录入政务服务事项库,为政务服务事项的公开、办理、运行提供统一的依据和基础。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目录清单管理、实施清单管理、清单发布管理、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数据质量控制等。

2.建设统一的办件信息库。

办件信息库汇集全市各级政务部门政务服务运行时的申报、受理、办理、反馈、管理全流程信息,包括办件基本信息、过程信息、结果信息和结果文档等,提供分级分类查询、报表统计、图形分析等服务,为互联网门户统一查询、政务服务运行管理和电子监察提供数据支撑。

办件信息库全市统一建设,通过各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全市政务服务办件全流程数据的实时汇聚。各市直部门使用市统一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的,自动实现数据汇聚;使用自建业务办理系统的,按统一标准交换数据到市统一政务服务办件信息库。最终将市级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的事项办件信息交换至省级政务服务办件信息库。

3.建设电子监察系统。

电子监察是指对政务服务事项运行全过程进行网上监察,涵盖事前、事中、事后过程,是支撑政务服务事项公开透明运行的有效保障。如图3-2所示:

图3-2 电子监察运行流程

按照建设要求,统一标准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各县(区)直接使用。建立电子监察机制,政务服务部门依托平台负责开展本部门政务服务事项运行的日常监察工作,同级政务服务管理部门负责对各部门日常监察工作进行监管和督促指导,对政务服务事项运行率、结果否定率、事项预警率、事项运行监察异常率等方面加强监督;同级监察机关(机构)负责对政务服务管理部门的监察结果再监察。电子监察系统功能包括监察规则设置、运行监察、预警纠错、投诉处理、效能管理、申诉管理、统计分析等。

4.建设电子证照管理系统。

电子证照是以数字方式存储、传输的证件、执照、批文等审批结果信息,是支撑政务服务运行的重要基础数据。电子证照是按照规范,由审批平台结合审批结果和相关部门的基础数据库生成的结果数据,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建设电子证照管理系统,提供数字证照的生成、管理、验证、共享服务,满足政务部门审批过程中的证照管理、真实性鉴别、信息共享、辅助录入等需要。市本级证照目录和证照服务接口汇聚到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一提供证照服务。

5.建设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

政务服务运行管理包括网上预约、受理、审核、审批、收费、送达、评价等环节的管理,以及对咨询、投诉、建议等互动服务的办理。系统集成大厅各类智能化设备,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办理,同时支持对部分政务服务事项的全流程网上办理。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可进一步拓展并联审批功能,支撑企业设立登记多证合一、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投资项目多评合一、投资项目多图联审等拓展应用。建设市级政务服务管理系统,县(区)统一使用市级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

6.物流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第三方物流服务,实现申请材料和办理结果的传递交接,提供便捷化服务。依托第三方建立统一的物流服务系统,并与网上支付对接,实现网上支付与物流对账,物流传递包括申请材料递送、审批结果递送。

(三)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

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进行内部审批的专业系统,包括市级统建业务办理系统及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合并。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内容包括业务流程、电子表单、统计分析和公共接口设计开发等,其中业务流转应遵循政务服务实施主体各项业务的内部流程和实际工作需要,具有流程控制、收费管理、文书管理、权限管理、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该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过程网上办理、全程记录、全程留痕等功能。

各有关部门使用统一建设的市级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或使用部门自建业务办理系统,但须按统一标准规范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市直各部门、县(区)内部审批流程网上规范运行。

(四)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政务信息共享交换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推动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共享交换,逐步实现各部门、各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共享。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遵循“集约化、节约化、标准化”建设原则,充分利用市级各部门信息化基础设施,基于市统一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升级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主要由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基础信息资源库、共享门户、数据共享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组成。

1.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是为整合利用各类政务信息资源而建设的信息服务体系。根据业务需求,按照全省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对相关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编目,生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记录政务信息资源结构和政务信息资源属性。政务信息资源结构通过树状的目录结构,展示政务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务信息资源属性则描述信息资源的管理属性。

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及接口,可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查询和检索,从而为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奠定基础。通过共享交换传送政务信息资源,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访问、获取。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包括部门信息资源目录、基础信息资源目录和主题信息资源目录:

(1)部门信息资源目录。部门信息资源目录是对政务部门信息资源的编目。各政务部门结合本部门“三定”方案及部门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在此基础上,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要求,编制并维护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责任方、格式、属性、更新时限、共享类型、共享方式、使用要求等内容,并在有关法律法规做出修订或行政管理职能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更新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凡列入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信息必须以电子化形式,按照统一规定和标准,提供数据访问接口,必要时提供相关开发文档。

(2)基础信息资源目录。在部门信息资源目录的基础上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依托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为政务服务提供多位一体的数据服务。

人口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依托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汇聚公安、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教育、统计等有关人口的基本信息以及户籍信息、出生信息、家庭成员信息、社保信息、养老信息、信用信息、婚姻信息、教育信息、就业登记信息等扩展信息,以身份证为核心,按照物理集中和逻辑集中相结合方式,建设人口基础信息资源目录,并对数据的共享、利用进行统一管理。人口基础信息资源目录由市公安局负责牵头编制并维护。

法人单位基础信息资源目录。汇聚通过市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法人信息、市民政登记的社团法人信息、市编办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形成涵盖法人基本信息、经营信息、市场监管信息等资源,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核心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资源目录。法人单位基础信息资源目录由市工商局负责牵头编制并维护。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目录。建设和完善以测绘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目录,进一步增强对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进行宏观监管和动态监测、预测的能力,促进各部门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有关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服务。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目录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牵头编制并维护。

电子证照目录。电子证照目录设计应包含证照编号、证照内容信息、证照信息文件、证照样式、电子证照文件的索引。在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的基础上,梳理权力运行过程中所需要以及所产生的证照信息,依托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进行采集汇聚,并进行统一编码,最终形成电子证照信息资源目录,实现全省统一,推动全国互认。市直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证照目录的编制和维护。

(3)主题信息资源目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同一主题领域,由多部门共建项目形成的主题信息资源,如健康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价格监管、能源安全、信用体系、城乡建设、社区治理、生态环保、应急维稳等,应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予以共享。主题信息资源目录由主题信息资源牵头部门负责编制并维护。

2.基础信息资源库

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推进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跨部门信息共享需求。

3.共享门户

共享门户主要针对政府部门用户,打通政府各部门的数据共享渠道,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政府部门通过门户登录到各个数据应用中,进行各种信息查询、浏览、资源申请和各类服务调用。

4.数据共享系统

数据共享系统包括服务注册、服务编排、服务发布、服务订阅、服务控制、服务监控等功能。

5.数据交换系统

数据交换系统包括交换适配、前置交换、交换传输和交换管理等功能。

(五)建设用户认证平台

建设用户认证平台,包括面向互联网用户(自然人和法人)的用户认证平台、面向政府工作人员的用户认证平台。

1.互联网用户

(1)建设模式

按照省级部署,建设本级的用户认证管理平台,存量用户信息按标准规范交换至省级用户认证平台,新增注册用户通过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注册,市门户直接嵌入省级门户注册页面,新增注册用户信息实时推送至市级用户认证平台,支撑市级平台应用。如图3-3所示:

 

图3-3 统一用户建设方式示意图

(2)系统接入

市、县(区)各类应用系统以统一用户方式接入市级用户认证平台,即1个互联网用户在全省只用1个用户身份信息。

2.政府工作人员

建设政府工作人员认证平台,市直部门应用系统可根据需要接入市级用户认证平台,但不作强制要求。接入方式分2种,一是统一用户,接入业务系统的用户和市政府用户中心一致,由市级用户中心实现用户统一管理(包括用户开户、调岗、注销等)、统一认证;二是映射方式,只实现从市级用户中心单点登录自建业务系统,业务系统自行管理系统内的用户。县(区)业务系统接入市级用户认证平台,市级政府用户中心的用户信息不作统一汇聚要求。

(六)建设支付平台

统一支付平台依托安徽省财政厅全省统一的“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平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一点接入”的建设思路,为纳入安徽省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含线下政务大厅)范围的收费项目,提供统一的支付入口,线上、线下整合的多种渠道缴款服务。

(七)构建智能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

智能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智能化建设主要提升政务服务实体大厅的服务能力。

1.智能化升级。智能化设备主要实现总台咨询、取号、自助政务一体机、信息公开、材料电子化及共享、排队叫号、短信互动、多渠道评议、触摸引导、大屏幕显示、视频监控和数字考勤等服务。

2.建成政务服务数据展示中心。通过大屏幕展示全市办理事项、办理率、办结率等数据。

3.建设政务服务体验中心。建设市级网上政务服务体验中心,通过自助终端、移动终端、打印机、模拟叫号、自助申报、受理、审批、打印和投诉、咨询,方便办事人体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全流程服务。

(八)建设电子印章系统

电子印章系统实现对电子印章从申请、审核、制作、备案、发放、授权、挂失、销毁等全程动态管理。使用省统一电子印章系统软件、本地部署应用,实现签章互认。

(九)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建设目标,依据国家和省外网建设技术规范,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各级政务外网覆盖范围,加快向街道、社区、乡镇及中心村延伸;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加强外网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依托政务外网建设统一互联网出口,逐步缩减各政务部门自建的互联网出口数量;强化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由市级网管中心与省级协同一致的政务外网网络管理平台。

2.建设市级政务云平台

云平台建设目标是利用云计算技术,把服务器、网络、存储等信息化资源统一接入和管理起来,实现资源的统一调配,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展。同时,通过云平台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满足“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和未来扩展的需求。

政务云平台建成后,各部门可直接在云平台部署建设各自的业务系统和数据系统,不单独自建、更新和升级硬件环境,满足淮南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运行需求。

(十)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

1.标准规范

面向当前“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建立平台建设的标准化体系框架。制定或完善数据交换技术规范、数据交换信息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准规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电子证照数据与共享服务规范、政务服务业务规范、统一身份认证技术规范、满足政务服务平台项目建设需要。

2.制度建设

全面清理修订不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文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服务规范,规范各部门及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用户在提供、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职能、职责和行为准则。明确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的法律效力,完善电子档案管理。

(十一)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根据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和业务应用模式,针对平台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需求,通过安全防护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保障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整体安全的目标。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云平台安全、备份容灾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策略管理规范、安全组织模型、安全规章制度。

四、实施步骤

淮南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自2017年9月开始,分3个阶段推进,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到2017年12月底,建成市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同步推出移动端和自助终端。一是建成政务服务互联网门户和微门户,实现与市政府门户网站服务栏目同源发布,建设统一政务服务热线。二是建设标准统一的支撑体系,建成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物流配套管理系统,制定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系列标准规范。三是推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整合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省共享平台对接联通。四是初步建成市级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业务办理系统,开展市直部门系统对接,开展市直部门证照信息入库工作。五是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应用。

第二阶段:到2018年6月,在建成市级政务云平台基础上,一是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协同办理,完成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建设,服务接口对接到省共享平台。二是优化再造政务服务,实行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编制、梳理完成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三是完成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建成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接入省共享平台。

第三阶段:到2018年底,逐步扩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范围。一是根据证照目录持续推进存量证照信息的电子制证和入库。二是完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三是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联合办理,推动跨地区远程办理,探索“智慧审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建立市政府办公室牵头抓总、市信息办主管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负责运行的工作机制和“一口对外、枢纽调度、数据相通、并联运行”的运行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倒排工期、狠抓落实。加强财政支持,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二)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平台建设、运行维护、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安全保障等管理制度,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制度支撑。

(三)强化技术支撑。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专项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培训,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队伍。依托本级信息化部门或借助第三方技术力量成立专门的建设和运维保障机构,承担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技术管理和运维保障工作。

(四)强化考核监督。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制定科学、量化、可操作的考核标准,实现在线考核各地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整合“互联网+政务服务”管理职能,由政务服务中心负责对单位进驻、事项办理、流程优化、网上运行实行统一监管。运用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内部监督,通过媒体监督、第三方评估和群众评议强化外部监督,综合评价政务服务绩效,汇聚众智改进服务。

《国务院办公厅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国办函〔2016〕108号)文件中有明确要求的在本方案中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