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同心圆”画出幸福“交集”

2019-08-19 10:18 点击数: 来源:淮南日报
【字体:

“咱们村也有自己的蛙塘了!”8月7日,在一片祝福声中,潘集区夹沟镇华李村的肉蛙养殖正式开业了。没有鞭炮锣鼓,没有红包酒宴,华李村、刘集村、陈集村、转塘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坐在蛙塘旁边,开起了扶贫产业“互动会”。

从刘集的泥鳅“钻”到陈集,到华李的稻田小龙虾“游”到刘集,如今,转塘的青蛙又“跳”到了华李,夹沟镇四个村的扶贫产业发展在精准扶贫的“同心圆”里,互学、互助、互补、互动,画出幸福“交集”。

规划共定,头脑风暴吹拂扶贫之路

夹沟镇毗邻泥河,水资源丰富,当地一直有着水产养殖的习俗。

“贫困户要想真正脱贫,产业才是关键!”来到华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传发因地制宜,谋划出一篇水文章:发展特色养殖!

一年多来,村里22户大户以1000元/亩的价格流转土地,养殖稻田小龙虾,发展稻虾共育模式,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

“只有稻田养虾,品种还是有点少……”养殖户李方队的一句话提醒了李传发。

今年春节后,李传发在微信群里发出倡议:夹沟镇扶贫工作打造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养殖,但依然面临品种单一的现状,单个村的力量还是有限,我们能不能抱团取暖?

这个微信群里,除了华李村,还有刘集、陈集、转塘等周边三个村的扶贫专干。能不能先各自尝试,再相互补充?能不能增加套养品种,拉长产业链?能不能复制推广经验?

“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共谋乡村振兴,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李传发坦言,如何实现农民增收,贫困户致富,农业增效,在互帮互助中推广经验就显得十分珍贵。

围绕着精准扶贫,一场场头脑风暴,在夹沟镇的四个村之间激荡着,大家一拍即合,瞄准不同的养殖品种动了起来!

选种、挖塘、投放……随着一尾尾种苗成长,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也相继成型。

良性互动,精准帮扶共享发展红利

“养殖1亩泥鳅可产2800斤左右,一季纯收入1.7万多元,一年有两季呢!”在刘集村的特色产业养殖基地,大户乔杰养了30亩泥鳅,带动了5户贫困户的日常务工。

按照预定计划,刘集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汤凯给乔杰下了两个任务:一是精养泥鳅,突破育苗难关;二是支援陈集村,提供种苗和技术。

7月12日,陈集村的扶贫专干李袁晰亲手将12万尾泥鳅放入池塘,1万多元的种苗正来自于刘集村。陈集村将7亩集体土地分成3垅,精选了3种水稻分垅种植;每垅水稻之间套养泥鳅,田埂上种植四季农作物,目标是立体化种养殖,“这块试验田是我们村的宝贝啊,收益将由1033户群众共享!”

对于李袁昕来说,这块集体土地发挥的效益可远远不止眼前,试验后的成功经验也将在全村推广。

对于贫困户陈多良来说,试验田的日常维护托起了他致富的希望。每月800元的务工费用,年底还享受分红,全家5口人将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好日子就在眼前。

当陈集村前往刘集村取经的同时,华李村“稻虾共育”的成功经验也在刘集村成功复制,让刘集村的特色产业养殖基地增加了新鲜血液。而此时,华李村的龙虾集中交易市场也正式开业,周边养殖户的小龙虾纷纷集聚于此,每天交易量1000公斤以上。

携手合作,共进共退谋求乡村振兴

从规划、挖塘、投苗,到传授经验、提供技术,华李村22亩的肉蛙养殖开业前后,转塘村的养殖户陈从水可谓是全程免费指导,而两个村的专业合作社的携手合作,也愈发频繁。

2018年,陈从水开始尝试养殖5亩青蛙,随着经验的积累,今年已经扩大到32亩,他的共创特种养殖基地,已先后为6户贫困户提供了务工岗位。土生土长的他简单而朴实:“俺们相互学、一起干,大家都发展起来,才能帮助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贫困户!”

“功能分区更加多元化,风险防控指数才能更高……”当转塘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戚良峰提出自己的想法,立刻得到大家的认同。产业联动、技术共享、经验互通、共进共退……每一次互动,扶贫产业微信群里都会很热闹,大家围绕着产业带动、选准带头人、引导贫困户自主创业,一个个“金点子”此起彼伏。

“受市场波动影响,今年的小龙虾价格下跌比较大。”在一次互动中,刘集村汤凯提醒到。华李村李传发经过市场调研,与在深圳创业的成功人士取得联系,开始谋划小龙虾深加工。

得知华李村在“稻虾共育”项目里又套养了螺蛳,陈集村扶贫专干李袁昕又来取经。“螃蟹和虾不能混养,但螺蛳都可以。螺蛳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可以喂养水蛭,把木板放入水塘,螺蛳会自动吸住,收放都很简单……”脱贫养殖户的现场解读让他获益匪浅。

“你们在前面跑,我跟着后面追!”站在华李村的稻田边,李袁昕乐呵呵地对李传发说:“这次,我要把华李的螺蛳‘吸’到陈集!”

记者 柏 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