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社会救助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1-10-28 18:57信息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字大小:[    ] 背景色:       

1

  主持人:

  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经济报、新安晚报、市场星报、工商导报、安徽法制报,人民数字安徽、中安在线等省级驻淮媒体,市内媒体有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电视台新闻中心、今晚800,本场发布会由市新媒体中心进行网络直播。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淮南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黄元胜,淮南市低保中心主任夏明媚介绍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黄元胜作主题发布。

2

  黄元胜: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淮南市民政局感谢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市民政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今天,我主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市在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2021年,全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坚决扛起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政治责任。

  一、深化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围绕实现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守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积极稳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牵头起草了我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意见的配套措施,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印发了《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淮办发〔2021〕17号),制定了2022、2035年中长期目标,对新形势下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规定,着力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众分类给予救助帮扶。加快构建资源统筹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建立部门协同、信息共享、无缝衔接的低收入人口信息库和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立足困难群众实际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

  二、强化兜底保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拓展兜底脱贫成果,保持兜底救助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是制定衔接政策。会同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下发《淮南市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实施方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继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政策,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经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保持民政领域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二是关注重点人群。重点关注农村低保、农村特困、农村易致贫返贫人口、因病因灾因疫因意外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开展逐户摸排核查,落实常态化帮扶措施;三是加强数据比对。定期与乡村振兴、残联、医保等部门开展数据比对,重点掌握未纳入低保、特困等范围农村易致贫返贫人口、因病因灾因疫因意外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对摸排中发现符合低保、特困的及时纳入,对渐退期满及时予以退出,对出现临时性困难人员给予临时救助,对存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饮水等困难的群众,及时转介到相关部门;四是开展低收入人口摸排。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5倍和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开展摸排,录入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加强动态监测;五是推进系统建设。升级建设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平台,增加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模板,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低收入人口的信息汇聚、监测预警,实现精准救助。该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年底前可建成投入使用。

  三、提高保障标准,增进人民福祉补齐共同富裕短板

  2021年7月1日,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首次实现市域内统筹,市辖区和凤台县、寿县分别由每人每月642元、600元,统一提高到671元,增幅分别为4.5%、11.83%。市辖区和凤台县城市特困人员年财政补助标准由13200元提高到13680元,寿县由9600元提高到10800元;农村特困人员年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10468元,其中市辖区和凤台县农村分散供养人员年财政补助标准由7200元提高到7560元,寿县由6600元提高到7080元;全市农村集中供养人员年财政补助标准由8400元提高到8880元。全市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中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补贴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00元,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补贴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400元。2021年1—9月份,全市累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9.8万人次,发放低保资金1.06亿元,月人均补助534元;累计保障农村低保对象78.9万人次,发放低保资金3.35亿元,月人均补助424元;累计保障特困供养人员19.5万人次,发放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资金1.2亿元,发放护理补贴631万元;累计为3315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28.6万元。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

  市民政局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低保、特困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和我市户籍居民在本市实际居住地申请办理低保、特困等待遇,用实际行动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全面推进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市民政局通过深入县区、乡街、困难群众家中,采取看资料、走访群众、座谈等方式,认真总结2020年开展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存在的不足和经验做法,2021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低保、特困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工作。二是推行居住地申请办理。从2021年7月1日起,对具有我市户籍的困难群众,在市内非户籍所在地县区长期居住的,有自有房屋或者租房居住的应当向实际居住地乡镇(街道)提出申请办理低保和特困待遇。居民在申请时,有自有房屋的,需提交房产证明;租赁房屋的,需提交房屋租赁合同,租赁合同签订时间需在6个月之前且合同期限需在12个月以上;无房屋租赁合同的,需提交不少于连续6个月的房屋租赁费用支付证明。通过推行社会救助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优化了审核确认流程、压缩了办理时间、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效能,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五、优化政策供给,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又是实现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关键之年,新时代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希望,民政部门为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政策的稳定性,及时完善各项保障政策。一是修订最低生活保障操作细则。扩大保障范围,家庭支出情况纳入是否符合低保的参考条件;因残疾、因病、因学等刚性支出过大,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在计算家庭收入时适当扣减刚性支出的自负部分;明确不计入家庭收入具体项目和不得获得低保的情形。二是完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拓展“无劳动能力”的残疾种类和等级、完善了“无生活来源”认定条件,放宽了“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认定条件,扩大了覆盖未成年人范围。三是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暂行办法。明确“低收入人口”的范围、各部门职责,确定各类低收入人口认定的工作机制和信息化机制,建立对低收入人口的综合救助帮扶格局,开创低收入人口认定与救助领域的容错纠错机制。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

  六、“互联网+督查”,确保社会救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市民政局把加强社会救助政策运行监管作为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抓手,不断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规范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和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活动,全面梳理三年来专项治理中发现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对近亲属备案人员逐人排查,坚决纠正优亲厚友等违规纳入低保问题。二是市民政局会同驻局纪检组开展抽查工作,重点督查各项资金审核不严、发放使用不规范、公示制度是否坚持等问题,按时向驻局纪检组上报工作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三是利用低保信息系统对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保障情况每季度进行核查,结合日常走访中发现的问题下发通报,并跟踪整改成效,努力确保精准救助。四是坚持信息比对。将在保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对象与殡葬数据比对,今年以来经调查核实已死亡人员、及时出保1226人。五是强化信息核对。对申请低保、特困、临时救助、保障房、工会困难职工帮扶等救助对象开展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为专项救助政策的审批提供数据支撑,杜绝“错保、漏保”现象。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核对5.5万户次14.6万人次。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政部门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担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提升民生兜底保障水平,切实加强基本民生服务,汇聚民生保障力量,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主持人: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时先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工商到报记者:

  民政部门今年在办理低保、特困方面有了一些新举措,请问具体怎么实施的?

3

  夏明媚:

  市民政局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低保、特困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和在实际居住地申请办理低保、特困等待遇,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今年,在全市全面推行低保、特困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通过在乡镇(街道)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的联审联批机制,授予乡镇(街道)承担起低保、特困审核确认权限,简化优化了办理流程、压缩了办理时间。二是从今年7月1日起,对具有我市户籍的困难群众,在市内非户籍所在地长期居住的可以向实际居住地提出申请办理低保和特困待遇。有自有房屋的,需提交房产证明;租赁房屋的,需提交房屋租赁合同;无房屋租赁合同的,需提交不少于连续6个月的房屋租赁费用支付证明。按居住地办理在全省是率先推行,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也最大程度地方便了群众。

  市场星报记者:

  特困供养人员是个特殊群体,请问除了为他们发放基本生活费以外,还为他们提供哪些基本保障?

  夏明媚: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包括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淮南市民政部门除了每月及时足额为特困供养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以外,为了切实解决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护理难这个问题,从2017年开始,根据特困供养人员失能半失能程度,按照每人每月80元至200元的标准发放护理补贴,今年,大幅提高了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护理补贴,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供养人员护理补贴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00元,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供养人员护理补贴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400元,增幅100%。同时,去年开展为市辖区特困供养人员购买住院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对因疾病或意外伤害住院的特困供养人员理赔住院护理费和意外身故保险。理赔标准和赔付天数根据所住医院的等级来确定,理赔标准为每人每天60元至150元,最多赔付天数为120天。意外身故保险标准为1000元。

  主持人: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希望各媒体集中版面和栏目做好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宣传,展示我市在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方面取得的成绩,为实现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守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