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产业 除穷根 富农民

发布时间:2021-04-16 09:16 点击数:来源:淮南日报
【字体:

——市农业农村局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扶贫纪实

“我们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莓、蔬菜、莲藕等特色产业,目前全村特色产业种植规模达到850亩,占全村比重30%以上。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比2016年增幅36.5倍。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5800元,比2016年增长5.6倍。”日前,记者来到大通区孔店乡胡拐村采访,村委会负责同志欣喜地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在市农业农村局精准帮扶下,我们胡拐村特色产业发展快速,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高,贫困户生产生活明显改善,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20年完成最后1户3人脱贫,全村贫困户清零。”

步入胡拐村扶贫产业园,草莓大棚里春意盎然,一粒粒鲜红娇嫩的草莓让人垂涎欲滴。

市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立足胡拐村的资源优势,我们在深入调研、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申报项目,建成了130亩扶贫产业园,大力发展蔬菜、草莓、甜瓜等农业特色产业。同时在种植和经营上进行了创新,采取村委会+产业园+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村集体收益持续得到增长,2020年产业园收益达到18万元。2019年,我们还引进安徽百速达农业科技公司进驻扶贫产业园,着力通过产业园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我们胡拐村郑涛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土地500亩,专业从事莲藕生产,逐步建成了较大规模的莲藕种植基地,2018年,市农业农村局帮助我们完成了莲藕绿色食品认证,进一步提升莲藕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基地内通过流转10户贫困户土地获得收益,并安排了4人就业。”

“2018年,市农业农村局帮助我申报项目,建立了稻虾综合种养100亩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示范带动,目前周边有10余户农户跟我一起发展稻虾综合养殖。”胡拐村种养户郑义伟说。

在胡拐村走访,记者亲身感受到了农业特色产业扶贫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兴产业、除穷根、富农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上首要位置,先后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专班和脱贫攻坚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淮南市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年度《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要点》、《“四带一自”民生工程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每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县区也都出台了一套产业扶贫政策、实施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安排一批扶持资金,确保每个贫困村、贫困户至少发展一项产业、实施一个项目、获得一笔扶持资金。五年来,各级财政投入农业特色产业的扶贫资金逐年加大,总量达到11.94亿元。该局建立特色种养业扶贫现场观摩调度制度,每年轮流在各县区召开现场观摩调度会议,采取现场观摩和座谈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交流推广各县区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安排部署下步重点工作,在全市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据悉,聚焦“点”上脱贫,市农业农村局精心实施扶贫项目,以特色种养业扶贫高质量推进为导向,聚焦贫困村、贫困户“点”上脱贫,精准实施到村到户扶贫项目,精准确定扶持对象,组织力量对贫困户中有资源条件、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进行摸排,列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扶持对象,并根据贫困人口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2016-2020年分别确定特色种养业扶贫对象为14128户、16789户、18660户、35928户和30588户。在项目选择上,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分类施策,对贫困村集体,主要实施入股分红项目、资产租赁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愿意自种自养的,实施自种自养项目。愿意务工的,实施农业务工项目。对无劳动力的贫困户,主要实施入股分红项目。在项目标准上,坚持“四有”(有产业、有参与、有收益、有支持)标准,确保项目支持特色高效产业发展、项目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项目收益达到一定要求、项目扶持对象精准、额度合理。五年来,共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到村项目1904个、到户项目21.5万个。

突出“线”上带动,市农业农村局大力推广“四带一自”,始终把园区带动和企业、合作社、大户等主体带动作为贯穿产业扶贫的一条主线和核心措施来抓。在园区带动上,把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作为引领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的示范基地、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的平台、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获得资产收益的载体,制定了《淮南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建设方案》,规范建设标准,加强认定管理,完善运营机制,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特色种养业扶贫园区297个,其中贫困村建设农业特色扶贫园区173个。在主体带动上,积极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引导其带动贫困户选择产业、应用技术、销售产品、务工就业、入股分红。坚持经营主体“多予少取”的带动原则,推广了“现金入股+分红”、“正常租金+多予”、“订单收购+溢价”、“务工工资+奖励”、“托管服务+少取”等五种带动模式。建立主体带贫激励机制,把带动贫困户数量作为主体示范评定、信贷支持、项目和奖补资金安排的必要条件,目前,全市162个贫困村全部创办或引进新型经营主体,有560个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其中农业企业214个、合作社183个、大户(家庭农场)163个,带动贫困村162个、贫困户16312户,其中务工带动1554户、土地流转带动1336户、订单带动2220户、入股分红带动11202户。在支持自种自养上,分县区制定特色种养业产业发展“补助”菜单,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自种自养,2020年全市开展自种自养且达标贫困户19964户。

统筹“面”上发展,市农业农村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把抓“点”、连“线”与带“面”相结合,重点引导和扶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特色产业,至2020年底,全市156个具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条件的贫困村产业发展全部达标。41个贫困村达到“一村一品”标准。贫困村发展蔬菜2.82万亩,水产6.55万亩(其中稻渔种养4.33万亩),畜禽102.3万头(只)。

市农业农村局还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强化产业指导服务,在产业选择上,指导各县区编印《特色种养业“菜单式”扶贫参考手册》,列出特色种养业的具体产业、品种及适宜区域、适宜的贫困户、生产管理技术、技术指导联系人等,发放至贫困村、帮扶干部和贫困户,以有利于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精准选择适应自己的脱贫产业。在主体对接和产销对接上,编印《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名录》,促进贫困村、贫困户与主体联系对接。在技术服务上,成立了由18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淮南市特色种养业扶贫专家组”,下设蔬菜、林特水果、畜禽养殖、水产、休闲农业、其他特色产业6个专家组,构建“一个产业一个技术服务组”的服务模式。在全市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162个贫困村和15个贫困人口集中的非贫困村共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261名,其中183名为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78名为农技人员,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进行指导服务。

“我们大店村位于镇西北角,是寿县迎河镇四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利用地处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核心区域的优势,坚持以蔬菜产业扶贫为抓手,以合作经营组织为纽带,坚持产业推动、大户带动、小户主动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实现了群众增收,农民致富。”在迎河镇大店村走访时,该村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如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市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下,我们村两委成员经过全面分析、具体研究,结合本村实际,一致认为只有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蔬菜产业才是应对人多地少现状,实现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村‘两委’决定以‘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效益到户、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为工作方针,引导农民走出一条具有特色产业的蔬菜发展之路。我们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胡传启,国家投入部分资金新建钢构大棚,由大户集中经营、管理,并将部分棚返租倒包给个人,发挥了种植大户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结合上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奖补政策,我们鼓励贫困户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扶贫小额信贷解决无资金之难,近年来,全村共有78户贷款390万元用于发展蔬菜产业,直接效益达1000多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农业农村部门帮助下,大店村坚持蔬菜产业发展为主,先后引进有寿县御林果蔬种植合作社、寿县大店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寿县沙湖芦蒿种植专业合作社、寿县福家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主要生产经营的蔬菜种类有无公害芦蒿、芦笋、辣椒、马铃薯、西红柿、黄瓜等,产品销往附近的市级以上超市、购物广场。2017年投资70万元建设大店设施蔬菜产业基地项目,建立钢构薄膜大棚60余亩;2019年又建立了李台芦笋扶贫基地,总投资110万元,建镀锌钢构大棚280余座168亩,360平方米冷库一座,蔬菜种植、储存、运销产生链条健全、完善。全村拥有蔬菜种植面积2437亩,亩均可创收1万元,2019年底,村农业总产值达4200余万元,主导产业产值达2300万元。同时,大店村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产业扶贫的突破口来抓,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企业的发展带动产业壮大,全村有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1家,产业大户5家,所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主动参与带贫减贫活动中,共流转贫困户土地180余亩,吸纳贫困人口就业49人。成立于2015年的大店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年种植面积120亩,年产葡萄150余吨,通过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经营理念,淘汰落后品种,逐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带动了周边22户贫困户就业。为了使分散的农户建成有组织、有规模、统一的种养基地,该村还通过建立合作组织,有效地引导贫困户参与到了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实现了“小群体”“弱群体”与“大龙头”“大市场”的有效连接,目前,村内有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34户,实现抱团发展,全村粮经比例由五年前的5:1发展到现在接近1:1,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思想变了,口袋鼓了。

“2020年,全市共投入资金32213万元,实施到村项目150个、覆盖贫困村115个;投入资金8982万元,实施到户项目43870个,覆盖贫困户数27923户,占有条件贫困户的91.3%;建设完善贫困村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173个,完成任务的100.6%,自种自养且达标贫困户19964户,占任务数的169.6%,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的贫困户16364户,占任务数的124.4%,超额完成‘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民生工程任务。全市156个具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条件的贫困村产业发展全部达标,41个贫困村达到“一村一品”标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为提高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质量,杜绝项目‘小、弱、散’,我们制定印发了《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进一步明确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标准和贫困户主体带动标准的通知》,明确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到户项目标准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标准,将粮棉油等传统大宗农作物和‘负面清单’中的产业不得纳入项目范围,也不能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达标产业。在项目规模上,要求自种自养贫困户实施项目能够达到贫困户产业达标要求,务工就业项目,每个务工人员每年务工收入不低于5000元。2020年以来共实施到村项目150个、到户项目43870个,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我们市农业农村局还与市人才办共同组织专家在线开展技术培训,调整完善市特色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疫情期间,建立技术指导服务QQ群、微信群,对农户和生产企业进行指导,发挥产业发展指导员作用,帮助解决贫困户和带贫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与市林业局共同成立6个‘淮南市特色种养业扶贫专家组’,加强巡回指导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着力构建‘一个产业一个技术服务组’的服务模式。同时结合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活动,每名农技人员再联系2户贫困户,有22395户贫困户参加了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满足了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需求。”

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艳景告诉记者,虽然我市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极少数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二三产业发展不足,扶贫产品品牌建设亟待加强等一些问题,下一步,市农业农村部门将持续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坚持真改实改,改彻底改到位,确保按时完成整改任务,以问题整改促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规范高质量推进。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农业特色产业)三大行动,精准识别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对象,实施好农业特色产业到村到户项目,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如期建成,产生带贫减贫效果,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持续发展贫困村“一村一品”。逐步建立健全扶贫产业指导员制度,加大产业发展指导员的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户发展产业技术培训。切实加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风险防范,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建立产业扶贫带贫主体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强化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应对措施。

记者 苏 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