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圆梦小康 幸福美丽绽放

发布时间:2021-09-13 14:36 点击数:来源:淮南日报
【字体: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脱贫攻坚,一锤定音!

梦想曾遥不可及,梦想又是如此之近,在这穿越千年梦想的伟大进程中,淮南儿女不曾却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淮南儿女迈着锐意进取、追梦圆梦的铿锵步伐,在小康路上坚定前行,从安丰塘畔,到淮河岸边,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五年风霜雪雨,喜见春华秋实。回眸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砥砺奋进,接续奋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打赢脱贫攻坚战,描绘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人画卷。

这是一幅党群同心的奋斗图谱

——数以万计党员干部走村入户,386名选派帮扶干部、528家单位、2.6万余名帮扶干部与广大扶贫干部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过去村里基础设施跟不上,土地流转不掉,产业发展缓慢,村集体经济空白。”迎河镇李台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林介绍,村党总支从教育管理、建章立制入手,实施“支部+互助组+贫困户”党建促脱贫新模式,有效发挥了党支部在村民脱贫致富中的引领作用。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市委、市政府召开各类市级会议研究决胜脱贫攻坚。主要领导坚持既挂帅又亲征,带头联系分包深度贫困村,脚步遍及脱贫任务重的乡镇。同时,坚持常态化实施“四不两直”随机暗访,直插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是一座堡垒。作为安徽省第一面农村党旗升起的地方,淮南大地演绎着无数党群同心、勠力奋斗、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关键在党、重点在基层党组织,全市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统筹、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把组织、干部、人才资源聚集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交出了抓党建促脱贫的精彩答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为了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我市把干部驻村帮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动员7个县区、84家市直单位、14家驻淮单位及在淮高校向162个贫困村选派162支扶贫工作队、386名帮扶干部。

他们勇挑重担,倾力帮扶,与困难群众携手奋战,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谱写了一曲战胜贫困、迈向全面小康的奋斗壮歌。

这五年,我市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四个百亿台阶,由2015年的917.4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1350亿元。过去的五年里,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潘集选煤厂等123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在淮南落地生根,成为发展的重要支撑。

据《安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21》显示,淮南市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十,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排名第九,首次进入安徽省双十强榜单。

这是一幅砥砺奋进的脱贫画卷

——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4185人,贫困村162个;2020年,淮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淮南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是全面脱贫。消除贫困,共同富裕,这是时代赋予市委、市政府的历史重托。

不搞“大水漫灌”,不要“手榴弹炸跳蚤”。在2016年的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坚定把“精准”作为科学方法、工作要求、能力素养,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在全市全面展开。

全市各县区、各部门“一把手”树立看齐意识,发挥“头雁效应”,当好“施工队长”,拿出主要精力专抓扶贫,凝聚全市力量,合力攻坚。全市上下形成了“主要负责同志有足够精力抓扶贫,分管负责同志主要精力抓扶贫”的工作模式。

“去年收入180多万元,今年的收益更好。”夏集镇尹余村梓濠家庭农场负责人刘传虎每每提到家庭经济收入,脸上就会洋溢着灿烂的笑容。2018年以来,他通过土地流转投资200多万元创办起梓濠家庭农场,积极探索生态环保的稻鱼共作模式,带动周边10余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聚八方之力,成磅礴之势,谱脱贫华章。从定点帮扶到干部联亲,从城市区、贫困县对口协作到结对帮扶,从“百企帮百村”到“消费扶贫以买代捐”……上下一盘棋,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生动局面。

五年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逐年上升,累计投入46.6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8730个;贫困群众人均收入逐年提升,由2014年的2236元增加到2020年的11472元。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背水一战的勇气澎湃在淮水两岸,攻坚拔寨的决心激荡在八公山深处,淮南脱贫攻坚同全国一道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是一份接续奋斗的昂扬号令

——“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淮南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实实在在的小康,必须让老百姓能切实感受到物质、文化、居住环境等方面的美好变化——

兴产业,除穷根,富农民。五年来,我市共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到村项目1904个、到户项目21.5万个,建成特色种养业扶贫园区297个,给贫困群众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五年来,全市大力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7000余人次,建设就业扶贫车间19个,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1.35万余人次……

除“病根”拔“穷根”,“健”步如飞奔小康。五年来,全市贫困人口累计大病救治9444人,办理慢性病证53214份,贫困人口个人医药费用负担大幅减轻。如今,村村都有卫生室,大病救治强保障,送药上门暖人心,群众看病就医“烦心”变“舒心”……

抬高保障底线“刻度”,提升民生“温度”。五年来,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53.8万人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2.3亿元;累计保障特困供养人员154万人次,发放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资金7.74亿元……

走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一程,奋进中的淮南,如今站上新的起点,迈向新的征程。

2021年6月8日上午,淮南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各县(区)乡村振兴局同步挂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鼓响彻淮河两岸。

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蓬勃的朝气,投身推进淮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

一名名党员下沉社区开展“双报到”,触角延伸到小区、楼栋;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有了专属“店小二”,“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走在通往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大道上。未来,淮南必将更加精彩!

特约记者 柏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