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民政局“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1-09-09 10:57 点击数: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2

  主持人:

  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经济报、新安晚报、市场星报、工商导报、安徽法制报,人民数字安徽、中安在线等省级驻淮媒体,市内媒体有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电视台新闻中心、今晚800,本场发布会由市新媒体中心进行现场直播。

  本场发布会是“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系列发布会市民政局专场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淮南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先进介绍民政局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本场发布会不设记者提问环节。

  下面请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先进作主题发布。

1

  袁先进: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民政工作的关心支持。下面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市民政局“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

  市民政局党组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强化政治站位,围绕“五破五立”“六比六看”“争创四个一流”等主要内容,立足民政实际,采取动员部署、学习讨论、对标找差距、调研走访等多种形式推动民政系统“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落实落地各项民生保障举措,真正把人心聚起来、把士气提起来、把事业干起来。

  一、高位谋划部署,全面统筹推进。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带头干,将大讨论活动纳入党史学习教育总体安排,形成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科室(单位)各司其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强大合力。局党组召开学习会议7次,动员部署及推进会议3次,研讨交流3次,基层调研10次。并制定大讨论活动工作进度统计表,持续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二、精心组织研讨,凝聚思想共识。组织好“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是重大政治责任,是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要求。市民政局专题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结合学习、调研、访谈等前期工作,安排副县级以上干部,机关各科室和局属各单位负责同志全部参加研讨,立足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事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社工慈善、志愿服务、区划地名、社会组织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广泛探讨,共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5篇,研讨交流材料16篇,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为民之心,凝聚为民之力,为民政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和前进动力。

  三、深入对标先进,梳理差距短板。市民政局积极对标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倒查自身在发展理念、工作思路、为民服务、推进举措等方面的不足。局领导亲自带队,对接上海市闵行区,赴合肥等地民政部门,找差距、补短板,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共梳理9个科室5家局属单位存在问题26个,提出解决方案和实际举措29项,取得实际进展实效29项,有力推动民政高质量发展。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全局系统范围统筹推进,真正为淮南民政高质量发展想办法、谋出路。

  四、注重成果转化,奋力推进发展。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市民政局紧扣高质量发展,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民政三基职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为民干在实处、爱民走在前列,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确保困有所济、老有所养、弱有所扶,重点围绕“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市民政局“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概括为“三聚焦一应对四更加”。

  (一)聚集基本民生,民生保障更加精准有效。

  聚焦特殊困难群众,聚焦群众关切,扎实开展“优化办理程序,提升救助效率”行动,全面摸底排查,深入走访慰问,完善政策措施,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忧解难,用行动温暖民心,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提高标准,提升福祉。今年7月1日,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市域内统筹,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671元。市辖区和凤台县城市特困人员年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3680元,寿县提高到10800元;市辖区和凤台县农村分散供养人员年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7560元,寿县提高到7080元;全市农村集中供养人员年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8880元。全市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中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补贴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00元,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补贴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400元。进一步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二是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完善低保和临时救助两个操作规程,修订《特困人员供养办法》、制定《低收入家庭认定及救助办法》,全面实现低保、特困确认权限下放乡镇(街道),将办理时限由50个工作日压缩到20个工作日内,简化办理程序、压缩办理时间。户籍居民在本市实际居住地就地可办、两残补贴跨省通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确保共同富裕大道上困难群众一个不掉队。

  三是落实政策,健全机制。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措施,保持民政领域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完善监测、预警、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帮扶机制,重点关注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致贫返贫人口及支出性困难人口,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2021年1至7月份,累计为76.77万人次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3.39亿元,为15.2万人次特困供养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9350.5万元、护理补贴452万元。城乡低保累计新增保障对象6826人次,退出保障对象6873人次。对因“7.16”水灾造成生活困难的249名受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29.37万元。

  (二)聚焦基本服务,社会服务更加温情有力。

  全面落实各项困境儿童养育关爱政策,健全未成年人保护网络,深入推进“护童成长”关爱保护未成年人行动,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积极推进婚姻登记跨区办理,更好为群众高效、便民服务。

  一是健全机制,构建保护体系。成立了淮南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6月1日,正式运行市未成年人保护热线,覆盖全市,全天24小时受理,实行统一平台、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级介入妥善处理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举报案件,及时解答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相关政策。

  二是创新服务,提升办事效率。自6月30日起,我市全面实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评定申请受理“跨省通办”,让儿童福利保障的“异地办”“便捷办”“网上办”成为一种新常态。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保障孤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其他困境儿童基本权益,落细、落实关爱保护措施,累计资助孤儿163人,发放助学金163万元。

  三是强化宣传,用心护航未来。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制定宣传方案、拍摄主题宣传片、成立宣讲团,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开展普法宣传,印制宣传册20000份,未保读本2000份,张贴宣传标语5000幅。结合开展“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组织开展了“新年微心愿”、“共植一片林”、“爱心点亮星空”、“预防溺水珍爱生命”等系列关爱保护活动,惠及未成年人近2万人。

  四是优化服务,提升救助水平。今年以来,累计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266人,累计支出救助资金73万元;为181名身份信息不明人员查找到家庭;为3名滞留超3个月以上无法查明身份信息人员办理落户安置;强化源头治理,彻底解决了4名我市易走失人员的回归稳固问题。扎实开展残疾人救助精准施补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全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取消660人、新增1081人;重度护理补贴取消433人、新增612人。

  五是优化细节,强化登记管理。认真贯彻落实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规范婚姻登记管理。积极推进婚姻登记跨区办理,计划于10月1日全面试行,届时具有我市户籍居民可在任意登记处办理婚姻登记。

  (三)聚焦基层治理,社会治理体系更高效有序。

  紧抓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大力推进“万能章”专项治理、助力社区减负行动、“三社联动、情暖基层”行动、“公益路上有你我”,专题志愿服务行动。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一是深化城乡社区建设。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开展村(居)“两委”换届工作,积极推进和谐社区示范创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推进村(居)减负行动,持续开展“万能章”治理专项行动,推进村(居)委规范化建设和“阳光村务”,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二是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坚持引导发展和严格管理并重;大力培育发展公益型、服务型、枢纽型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服务经济建设、参与社会治理。围绕“社区社会组织邻里守望关爱”工作,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严查违规、严打非法、清理“僵尸”社会组织。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65家市级行业协会商会开展自查自纠“回头看”,及时对外公示收费情况和规范收费承诺书,巩固“为企业减负担”工作成效,助力高质量发展。

  三是促进社工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深入开展“五社联动、情暖基层”行动”。截止到8月底,“五社联动”项目共开展了46个微公益创投支持项目,培育67个社区社会组织,开展321次活动,25例个案,44个小组活动,建立10个社区学院并开展93次培训,321次志愿服务活动,11次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服务,20次社区党史学习教育。累计受益群众达1.6万人次,“五社联动、情暖基层”行动”已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和亮丽名片。

  四是加强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做好地名命名更名,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尽最大努力缩减政务服务工作时限,上半年共办理地名之审批8件,其中有沿街门牌号码编制2件。开展红色地名故事征集活动,做好与行政区划管理。上半年,按照市政府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大通区孔店乡费郢等4个村委托淮南高新区管理工作,为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更加精细优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破解养老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持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社区老年食堂”“家庭照护床位”、“三边服务”(身边、周边、床边)工程,开展“我助夕阳火样红”为老服务行动,推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注重普惠,实现服务供给精准化。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更是为群众办实事的直接途径。2021年以来,市民政局充分发挥12349居家养老指挥平台作用,全面实施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困难老人配发智能手环2600余个,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信息化建设达到100%,服务效率和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已服务老年人达5万次以上。

  二是注重需求,推进服务实施改造升级。突破市级具体办理的局限,将权力下放县(区),以老年人适老化改造需求为中心,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市民政局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市330户适老化改造,比2019年增加280户,增幅达5.6倍,目前,已完成260户,完成率近80%。7月,汪邦华等四名老人专程来到市民政局送达锦旗,对政府为困难群众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表示由衷感谢。

  三是注重提质,养老院服务质量加快提升。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市民政局对养老机构运营管理进行再规范、再细化,并同步开展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全市185所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多规模、多等级、多样式、多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已经形成。同时,加大对乡镇特困供养设施改造力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强化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能力。2021年以来,全市新增社会化运营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53所,县级特困人员供养设施改造提升率达50%以上,护理型床位占比达40%,下达年度养老机构补贴资金达65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责任心、执行力、专业性,调高标尺、奋勇争先,以大讨论成果不断引领淮南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感谢袁局长的发布。希望各媒体宣传好市民政局各项民生保障举措的落地落实做好亮点宣传,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散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